廣州南沙,萬龍大橋項目部,130餘人春節仍奮戰在這座世界最大跨度的自錨式懸索橋。
萬龍大橋,連接南沙萬頃沙與龍穴島區域,建成後將持續提升南沙國際航運物流中心的對外輻射能力。龍穴島、龍穴三聖宮、九王古廟的龍舟、火龍蕉……龍的元素已成為南沙的一部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象徵著開拓進取和奮發向上,這一精神也融入南沙發展之中。
萬龍大橋項目建設現場資料圖。(拍攝於2024年1月12日)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緊緊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新時代的硬道理,激蕩「二次創業」再出發的新氣象,南沙必將推動產業科技向上再突圍、城市發展能級再提升,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一點兩地」提供有力支撐。
萬龍入海,且看今朝。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5周年之際,灣區之心,萬象更新。科技擔當與灣區合作同頻,傳統工業與戰新產業共振,營商環境與產業發展相向,南沙正以蓬勃向上的龍馬精神,持續推動《南沙方案》抓緊抓實抓出成效。
協同與自立
科技擔當與灣區合作同頻
大國重器,灣心啟航。
續航力1.5萬海裏,自持力120天,穩性和結構強度按16級颱風海況安全要求設計,具備全球海域無限航區作業能力和海域1.1萬米的鑽探能力,並配備全球面積最大的海上移動實驗室……突破十餘項關鍵技術,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鑽探船在南沙下水試航,命名為「夢想號」。
△「夢想」號成功試航
科技項目釋放引領原始創新的大能量,科技人才串聯起產學研用創新鏈,科創平台持續啟動科創高地的潛能……科技創新是大灣區最鮮明的底色,南沙正成為大灣區科技創新的「活力地帶」。
在「夢想號」的下水地——龍穴島,作為廣州向海圖強的重要支點,這裏不僅有造船廠和大港口,還有南沙科學城海洋科技產業集聚區。國家級可燃冰產業基地、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等大製造、大平台、大裝置相繼落地,讓這座海島再添幾分「硬核色彩」。
△龍穴造船基地
向著大洋出發,以冷泉生態系統等大科學裝置,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大院大所為支撐的海洋科創平台體系不斷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業發展」全鏈條海洋科技產業創新體系正在南沙逐步形成,南方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呼之欲出。
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實現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而產生的生產力。因此,搶抓新一輪產業創新發展戰略機遇,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是關鍵所在。
劍指世界一流,
一座世界級科學城
正在灣區之心拔地而起。
去年6月,南沙科學城總體規劃印發,提出按「一體兩翼三支點」的空間佈局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
明珠科學園首批科研院所落地運行,南沙復旦國際科創園動工等科創平台陸續落戶,聚焦深海、深空、深地等領域,南沙科學城共集聚中國科學院相關院所、重點高校、龍頭企業新型研發機構22個。以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為主線,南沙將打造成為大灣區原始創新「策源中心」。
要自立自強,也要協同創新。
去年12月,國家超算廣州中心正式發佈了新一代國產超級計算系統——「天河星逸」。同時,國家超算廣州中心聯合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鵬城實驗室等14家單位正式啟動粵港澳超算應用互聯網建設。這意味著,由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與國家超算廣州中心共建的廣州超算南沙分中心將用上算力比「天河二號」還要強大的「天河星逸」系統。
「天河星逸」國產超級計算系統
地處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人字形」走廊交會點的南沙,創新資源在此集結流動。未來,南沙有條件成為串聯兩大科技創新走廊的中樞節點,催生科學、技術、產業一體化發展的系統性突破,為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面向全球構建開放創新生態探索新經驗。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是粵港合作標杆項目。成立一年多來,學校獲批各級政府資助科研項目100餘個,與數百家企業進行了產學研對接,與70餘家領軍企業和知名科研機構簽訂了合作協議,與近10家行業龍頭建立了聯合實驗室。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放眼世界,一流的灣區必定與一流的大學共生共榮,高水準大學則是創新高地的智力源泉與發展引擎。作為南沙的第一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將攜手南沙在創新人才培養、創新企業孵化與創新環境培育等方面作出應有貢獻。」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表示。
新質生產力,起點於「新」——創新,落腳點在「生產力」——產業。南沙科創的「向上突圍」,也將為南沙新興產業在源頭創新和關鍵核心為技術突破中找尋「向上突圍」的動力。
堅守與煥新
傳統工業與戰新產業共振
1月23日12時03分,載著箭身上的「吉祥龍」,力箭一號遙三運載火箭·歡樂春節號一飛沖天,執行此次任務的火箭是南沙生產的首批火箭之一。
該火箭研製中採用的6大關鍵技術和13項創新點,均是國內第一次應用,因此與現有火箭相比,具有運載能力更大、係數更高、成本更低的特點。參與研製企業——中科宇航於2022年正式遷入廣州南沙,是南沙乃至廣東首家商業航天獨角獸企業。
堅持「製造業當家」,呼喚更多「含品質」和「向新力」。加速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對粵港澳大灣區、對南沙來說,尤為關鍵。
經濟學家周其仁認為:中國經濟的一條重要突圍路徑,是到高處去爭獨到性。從深海到深空,從大製造到微晶片,從人工智慧到生命科技……傳統工業與戰新產業共振互促,「到高處去爭獨到性」,正成為南沙產業發展的新常態。
△廣東芯粵能半導體有限公司
當前,南沙正加快發展「芯」片和積體電路研發製造為核心,以航空航天、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創新發展,承載「晨」光和希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引領,以強化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智能製造、汽車等「大」製造為根本,以聚力發展「海」洋經濟為導向,建設南沙的「芯晨大海」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沒有過時的產業,只有過時的技術。」狂奔近20年之後,南沙支柱產業——汽車製造業加快向智能化、網聯化轉型。
新能源電池的極限在哪里?
南沙給出了答案。
去年10月,全球首家超快充動力電池專業工廠在廣州巨灣技研有限公司南沙總部基地建成投產,其生產的超快充電池在480kW充電功率下,極快充動力電池電量由32%達到83%,充電用時僅四分四十六秒。
△「巨灣技研儲能器件與系統生產基地」項目效果圖
在一個月之後,廣州融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鋰離子電池製造基地與研發中心項目正式投產。據該公司總經理朱坤慶介紹:「融捷的『零起火』方形鋁殼電芯在『低溫性能、長壽命、高安全』特性上實現技術突破,能量密度大於165Wh/kg,充放電能量效率大於95%,迴圈壽命達到1.2萬次以上。」
同在萬頃沙板塊,在融捷項目投產一天之後,隨著最後一方混凝土入倉,南沙智能駕乘控制系統研發生產項目(一期)首棟樓迎來封頂。該項目將著力研究新時代汽車駕駛電動化、智能化以及無人駕駛技術。
在傳統汽車製造產值連續多年突破千億元之後,一條劍指新千億的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正在南沙徐徐鋪開。
瞄準新興領域、面向未來產業,南沙推動高端創新資源加快集聚,打造「創新集群」,讓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
「芯」興之火,微光如炬。今年1月,南沙科創中心芯新產業園一期項目竣工,建成交付的項目1號生產製造主樓投產後,將運用自主創新的碳化矽外延核心技術,持續在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的國產化中作出貢獻。此外,項目還可為高性能積體電路、下一代通信網絡、物聯網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領域優質企業提供優質產業載體空間。
與芯新產業園一街之隔,廣東芯粵能半導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芯粵能」)已在去年建成投產,月產能達到1萬片碳化矽晶圓;車規級和工控級晶片成功流片並送樣,晶片性能參數表現優異。「新的一年,芯粵能將繼續推進項目一期產能建設,實現年產24萬片6英寸碳化矽晶圓,並完成車規級認證進入頭部車企供應鏈。」芯粵能總裁徐偉在公司新年賀詞中寫道。
△廣東芯粵能半導體有限公司
南沙通過建立研發及孵化載體、引入行業龍頭企業,打造了1.97平方公里的半導體積體電路產業園,初步形成覆蓋第三代寬禁帶半導體的完整產業生態。
搶佔關乎未來的「先手棋」,除了半導體之外,南沙加快培育生物醫藥、海洋科創、新型儲能、人工智慧以及商業航天等新增長點,「芯晨大海」將挺起南沙的產業脊樑。
「南沙需要以新質生產力打造發展新優勢。」在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名譽理事長劉玉蘭看來,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新業態,新領域、新賽道,新動能、新優勢,唯有喚醒豐富的「新」,才能引申出南沙發展深刻的「質」。
開放與共贏
營商環境與產業發展相向
幾天前,西非象牙海岸,24支頂尖國家隊齊聚綠茵場角逐的非洲杯圓滿落幕。
一個來自南沙的品牌在賽場內外格外耀眼——廣州企業德誠控股集團(以下簡稱「德誠」)旗下的摩托車品牌APSONIC是賽事官方贊助商。目前,APSONIC在其業務所在國的三輪車市場佔有率近70%、兩輪車市占率超20%,是不折不扣的知名品牌。
2015年初,德誠搬入南沙,成立集團總部。此後公司迎來業務上的騰飛,營業額年複合增長率達20%。德誠總經理任庶表示,南沙區出台了很多實實在在的促進企業發展的政策,助力企業發展。「比如說德誠去年剛剛被認定為南沙區『總部型企業』,讓企業在經營貢獻獎勵、骨幹人才個稅節約等方面獲取了切實的利益。」
沒有一流的營商環境,就不會誕生一流的企業和產業。
營商環境市場化
南沙推出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互促的產業核心政策體系,施行商事登記制、「交地即開工」、無證明自貿區等一批首創性改革,持續為企業賦能助力。
營商環境法治化
南沙建立健全多元化解糾紛機制,深化知識產權保護與應用,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出台全市首個法治化營商環境規劃,為經營主體提供全生命週期、全鏈條法治保障。
營商環境國際化
南沙持續提升跨境金融服務,促進跨境貿易投資自由便利化,加快建設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提升境內外資源市場化配置效率,讓跨境要素更加便捷流動。
發展新質生產力,建立新模式、新產業、新業態、新服務,需要先立後破、先行先試。南沙將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改革開放中的為粵港澳大灣區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為高質量發展開闢新空間。
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三部門聯合發文,支持南沙放寬市場准入。不久之後,廣東以立法形式將一批省級管理權限集中下放,並進一步明確優化產業結構。
龍年是奮進之年,需要以銳意進取之心取得新突破。重任在肩,南沙正拿出「闖、創、幹」的精氣神,用好改革、創新、開放「三大法寶」。扭住改革促「動力再生」,塑造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優勢;扭住開放促「動力倍增」,塑造高質量發展空間縱深優勢;扭住創新促「動力升級」,塑造高質量發展關鍵支撐優勢。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入縱深發展階段的當下,作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台,南沙需要在開發開放中保持開拓進取、奮進向上的「龍的精神」,硬脊樑、挑大樑。
萬龍入海,必看今朝。
挺起硬脊樑方能挑大樑
硬起脊樑,挑起大樑。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正全力做實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以下簡稱「一點兩地」)全新定位。作為大灣區四個重大平台之一,在多重戰略定位疊加下,南沙是「撬動」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支點。
從《南沙方案》的發佈到近期國家三部委發文支持放寬市場准入、廣東出台專門性法律條例放權賦能、省市兩會上被頻頻點名委以重任……一系列開發開放的指引性定位,彰顯了將南沙打造成為改革和創新高地,引領大灣區發展的希冀。回應各方期待,南沙必須挑起高質量發展的大樑。
無論是經濟大省還是經濟大市,挑大樑都需要有大體量和高質量,需要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並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並進。傳統產業穩中求進,新質生產力日漸成熟,是挑大樑的發展共性。
南沙,有挑大樑的基礎、挑大樑的機遇,更有挑大樑的信心。
立足「穩」這個基礎,全力鞏固和增強回升向好態勢。南沙持續做強支柱產業,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為「進」創造有利的條件。
把握「進」這個方向和動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南沙著力暢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用好「立」和「破」的辯證法,充分激發活力和動力。南沙堅持立字當頭、先立後破,做好新舊模式之間的銜接和切換,進一步激發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力。
勇挑大樑,幹事創業的決心和定力是關鍵所在。
國家、省、市有著對南沙挑起大樑的期待,南沙挑大樑的基礎——科技與產業的平台和佈局也初步形成。挑起大樑,南沙正拿出「闖、創、幹」的魄力與銳氣,用好改革、創新、開放「三大法寶」,悟透高質量發展這個新時代的硬道理,培育新動能、塑造新優勢;把握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這個關鍵一招,敢飲頭啖湯、勇闖深水區。南沙,以科技擔當與灣區合作同頻彰顯大戰略的大擔當,以傳統工業與戰新產業共振彰顯灣心硬脊樑,以營商環境與產業發展相向孕育未來之城的大未來。
挺起硬脊樑,南沙挑大樑。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A68FRTye01iVi_aI5s4OAQ
本文轉載自如上鏈接,如有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