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廣州市南沙區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協會香港聯絡處(下稱“香港聯絡處”)在南沙區香港服務中心揭牌成立。現場,三地代表圍繞“《南沙方案》三周年之南沙與港澳綠色產業發展交流合作”主題進行了討論交流,多角度展示了美麗南沙建設的成效。
在《南沙方案》實施三周年之際,南沙正以“打造生態環境開放合作示範樣板”為行動之一,通過機制創新、產業協同、共建共治等舉措,進一步深化與港澳以及國際生態環境保護合作,著力構建“灣區共建、綠色共生”的生態治理新模式。
搭建粵港澳大灣區環境保護合作新樞紐
“引智用智”是南沙打造生態環境開放合作樣板的關鍵之一。
近年來,依託南沙粵港粵澳合作諮詢機制,南沙區積極與中國環科院、香港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校及專家開展合作,加快建立灣區生態環境戰略合作和高端智庫機制,吸引優秀人才投身南沙綠色發展。
活動上,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南沙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香港聯絡處的設立,為“南沙—香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搭建起常態化、規範化的溝通平臺,進一步實現政策動態和行業資訊高效共用,促進政策協同與規則銜接,護航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為大灣區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當天,與會人員還前往香港地球之友和香港環保署進行工作交流,學習香港生態環境保護的先進經驗做法和技術應用路徑,推動“南沙—港澳”在生態環境領域構建更密切的合作網絡。
要實現生態價值,離不開開放合作。2024年11月,廣州南沙開發區管委會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就組建粵港澳大灣區應對氣候變化標準聯盟、構建環境風險聯防聯控體系、促進人才交流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為高質量發展厚植生態宜居本底,啟動區域綠色協同增長極。
開放合作,融合創新,在南沙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建設中也可體現。自2022年8月獲批試點資格以來,南沙在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試點建設成果顯著:
參編全國首套“穗港澳”氣候投融資地方標準,促進大灣區氣候投融資標準深度融合規則銜接;加快推動產融對接,整合“國資+金融”雙重資源,引導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流向灣區綠色、低碳產業;上線粵港澳大灣區氣候投融資平臺,聚焦氫能、儲能等領域,徵集入庫企業(專案)超580個,總投資需求超1530億元,幫助港籍教授在南沙孵化企業“派得新能源”獲取超千萬級別天使輪融資。
以“國際盛會”為窗,成功舉辦2023年、2024年明珠灣國際氣候投融資大會,在“引進來”境外優質投資平臺機構的同時,服務更多本土企業和專案“走出去”;兩屆大會宣傳覆蓋180多個國家及地區,有效覆蓋人群超30億人次。
以“國際合作”為橋,與沙烏地阿拉伯、新加坡等國家的城市建立溝通機制,與巴西CMA金融資訊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與伊斯蘭開發銀行、哈薩克斯坦財政部初步達成《應對氣候變化2025圖南共識》,以多邊主義理念推動全球氣候治理的實踐路徑。
生態治理與產業升級協同發力
不久前,南沙污水處理廠、魚窩頭污水處理廠合作簽約暨專案開工儀式舉行。現場,廣州市南沙區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協會(下稱“南沙區生態環境保護協會”)、澳門生態環境保育協會、香港環保產業協會簽訂合作協議,正式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開啟了南沙與港澳在環保產業領域的全面深入開放合作的序幕。
“此次簽訂合作協議,標誌著粵港澳綠色協作加快邁入機制化、平臺化新階段,促進灣區生態環保事業再立標杆。”南沙區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三方將整合發揮各自在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產業協同、資訊共用等資源優勢,共建長效合作機制,加速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與綠色產業協同發展。
近年來,憑藉各類合作載體平臺,南沙與港澳在生態環保產業方面的接觸頻密,合作不斷深化,共同探討污染防治等方面的跨境標準體系構建和先進技術應用前景。
2025年3月,南沙政企代表團攜高密度迴圈低碳綠色漁業養殖等綠色技術成果亮相澳門國際環保合作發展論壇及展覽,參與跨國圓桌對話並促成戰略簽約。
5月,港澳的環保協會等合作夥伴搭橋推介了雨水淨化、環保除臭、廢水振動膜過濾等先進技術和產品,助力港澳企業開拓灣區市場的同時,也為內地企業提供了寶貴的技術共用機會。
而南沙在四湧西污水處理廠在污水處理、臭氣治理等方面典型案例的成功經驗,也向港澳輸出了優勢的技術產品。
系列合作實踐正呼應南沙生態環境品質提升實效。2024年南沙區環境空氣綜合指數較2020年下降了5.3%,PM2.5平均濃度較2020年下降了4.8%;蕉門斷面、洪奇瀝斷面、官坦斷面和虎門大橋斷面4個國考斷面及亭角大橋省考斷面水質穩定達標,水質優良斷面比例均達到100%;沙灣水道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100%,國考海洋斷面點位無機氮濃度較2023年降低21.38%,首次達到省年度考核要求,水環境治理成效顯著。
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南沙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南沙將以更大力度打造生態環境保護開放合作樣板,保障美麗南沙建設取得初步成效,力爭實現“到2027年面向大灣區的生態環境開放合作機制基本建立運行,面向世界的合作機制框架基本建立”的願景目標。